高居翰:中國與日本在收藏上的不同



高居翰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於美國加州,曾長期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中國書畫部顧問四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學授課時的講稿修訂,或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編纂而成,皆是通過風格分析研究中國繪畫史的經典書籍,享有世界范圍的學術聲譽。

無論如何,我們應該對過去的中日鑒藏傢表示由衷的感謝,因為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們依照彼此差異懸殊的趣味和信條,為我們保存瞭如此豐富、品類各異的中國繪畫。

緒論

如文題所示,我既非中國人亦非日本人,閱讀這兩種語言均稱不上流暢,是以一個四鏡頭360度行車紀錄器推薦“他者”的身份來撰寫此文的。然而我撰寫此文之底氣源於長期致力於中日繪畫傳統的研究,起先在日本,因那時美國公民無法進入中國大陸,直到後來中國的大門對外開放瞭,才到瞭中國,可以說畢一生之力於其中。中日繪畫傳統之關系始終是我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從“他者”的角度看問題,使我能較為不受這兩種傳統固有的教條與成規之束縛,也使我能運用對其中一種傳統的認識理解——盡管這種認識理解是有限的——去研究探討另一種傳統。毋庸置疑,我對中日繪畫傳統及其相伴的鑒藏傳統皆懷有深深的敬意,故而,我希望下文之闡述不會引起任何對這兩種偉大傳統不敬的誤讀。

正如此次精品薈萃的展覽所呈現的那樣,日本的早期中國繪畫收藏蔚為大觀,觀其大略而言:中國繪畫流傳入日本主要有兩次浪潮,時間間隔既長,性質亦各異。第一次稱為“古渡”(kowatari),主要發生在十二至十四世紀間。當時傳至日本的古畫大部分可粗略地歸於“Sōgenga”,按字面解即“宋元畫”之意,實際上特指當時日本僧人、幕府將軍之屬所賞識並收藏的有限的幾種中國繪畫。下文將會勾勒其大概情況,其中尤值得註意的是那些在中國並不被珍視和寶藏的繪畫作品。第二次浪潮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數十年間,當時重要的中國繪畫作品,其中包括早期繪畫作品,針對日本收藏者為買傢流入日本市場。相較而言,通行的史書對後一次浪潮的記載尤少,但近來,我的一批年輕同行以此為題完成瞭出色的論著,關於他們的學術貢獻將在下文提及。隨第二次浪潮進入日本的中國畫包括古渡“宋元畫”中所沒有的“南宗”經典之作和其他在中國受到高度贊譽的畫類,難怪其中大部分畫傢作品均不見於早先的日本收藏。據我粗略的統計,此次日方送展的中國畫作品多半為“古渡”時期所傳入的,數量上約兩倍於第二次浪潮的輸入品。

兩次浪潮之間

在兩次浪潮之間,中國畫陸續傳入日本,從未間斷,然而除瞭個別例外,皆非宋元繪畫。關於明清繪畫如何在十七至十九世紀初的江戶時期陸續進入日本,隨即成為活躍於當時的“南畫”(Nanga)及其他畫派之范本的問題,則是我本人過去為一次中日文化關系研討會專門準備的論題,其要意如下:畫商購買中國畫後運至長崎出售,長崎是當時日本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港。在此之前,中國畫商於江南地區繁榮的市肆中收購瞭這些畫作,其中包括不被中國人看好卻在日本市場上暢銷的作品——明代浙派、晚明吳門,還有龔賢等尚為彼時中國人所低估的畫傢之作。運抵長崎後,這些畫經由拍賣為日本畫商購得,然後流通於本土的市場網絡——從九州到四國, 從關西到關東,日本收藏傢們翹首以待,而藝術傢們則追隨著來自中國的新畫風,翕然相從。日本有些世傢的收藏現已成為私人博物館,即富於此類中國繪畫之庋藏。

高居翰,《圖說中國繪畫史》

當年中國人對這類繪畫的低評並未損害其在今日的價值。就像早期西方的中國畫收藏,比如查爾斯·L。 弗利爾(Charles Lang Freer)和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若依照傳統的中國賞鑒標準(orthodox Chinese criteria),不乏“粗俗” (“bad”)之作。這些原本很可能已經散佚的作品不但得以保存,還讓我們能夠在更為宏闊的范圍內開展研究,這早已超越瞭傳統中國文人畫評之視域。近年來我們終於意識到,由於中國傳統批評傢之審鑒(censorship),以及受其支配的畫商和藏傢極為偏頗的篩選,現存的中國畫主體(包括其種類、風格、題材、數量——譯者註)減損驚人。不過,明清之際普遍流行在品質上乘的畫作上添寫題款、鈐蓋印章,以偽托宋元繪畫的風氣亦有其積極的方面,大量本會湮沒的畫作因此留存瞭下來。故而,我曾建議任何一部全面敘述現存中國繪畫的著作都應該設有這樣一章——“粗俗之禮贊”。

第一次浪潮:古渡時期

較早發生的“古渡”浪潮亦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十二世紀晚期持續至十三、十四世紀而漸臻高峰。當時,日本禪宗和其他宗派的僧人在中國南方的名剎中求法,主要在浙江、少數在江蘇,學成之後回歸本國。同時,也有中國僧侶赴日本傳道。宋元時期就有兩百五十多名日本僧人遊學中國,平均留駐十至十五年;此期間大約有十多名中國僧人東渡日本。由這些往來的中日僧侶攜帶到日本的部分繪畫為傳統宗教性質的道釋畫(dōshakuga),如禪師肖像和佛道教題材的人物畫像;另一部分則無疑是他們個人所喜好的作品,或為用於饋贈的禮物。當時在江南地區最為流行的一些畫傢的作品即包含於其中,現今除在日本外已難得見,譬如毗陵派無名畫傢所作的花鳥草蟲,本次展覽中的兩幅《草蟲圖軸》即屬此類。在這一階段,由於此類繪畫並非品鑒、收藏的對象,畫傢的姓名可能也就無足輕重瞭。在古渡第二階段,室町時代早期的足利幕府,尤其是第一任將軍足利尊氏(1338-1358在位)和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1368-1394在位),曾懷著極大的熱情致力於中國畫收藏,主要通過寺院以及重新恢復瞭的中日貿易獲取藏品。足利氏當時的收藏目錄留存瞭下來,同時留存下來的還有在著名的《君臺觀左右帳記》集子中的那些關於中國畫傢的簡短記錄。相較而言,在此階段,特定的名傢之作更受青睞,除瞭宮廷畫院中那些著名的大師之外,還有數位需憑畫作上的款印才能確認的名手,他們的聲望僅在日本為人所知。

第二次浪潮:二十世紀行車紀錄器多鏡頭推薦早期


arrow
arrow

    s7y0z8rn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